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20 前方是末日? (第2/2页)
演,既由太空人指挥三个站点,并要求尽可能少的使用储备物资。 三个月过去,该统计到的信息都拿到了。 整体建设基本满足生活生产需求,按采集到的信息,月宫每半年需要向鲲鹏、未来两个站提供总重量约一百二十吨的补给,同时回收约六十吨在空间站上不可再生的垃圾。 与地表的垃圾划分略有不同,空间站里的不可再生,只是在空间站没有设备处理,月宫却有,真正的不可再生垃圾只占这部分的10%不到。 空间站系统达到自持要求,地表与月宫指挥官协商决定,提前让未来空间站升轨。 低轨道受稀少大气粒子的影响,每年都要作大量的维护工作,升轨之后,情况会改善很多。 但同时,近地轨道失去了未来空间站这个物资中转站,和外层空间飞行器组装站,地表对太空系统的补给效率会降低。 总之到了羲和降生后,未来空间站又一次进入大工程阶段。 它新建的环形居住区和原有施工区需要进行相对调整,以适应升轨的推进要求。 它的环形区采用了不同的设计理念,很小,总直径六十米,都不到鲲鹏的一半。 外观上,鲲鹏的环形区,看起来像几个同心圆,而未来的环形区,则偏向滚筒型,既一层的宽度大很多。 自转结构也完全不同,鲲鹏为轴心提供转动动力,未来则在滚筒外有个外框架,用更多的小电机提供滚筒转动动力。 两者各有优缺点。 鲲鹏的结构,更便于设备监控和管理,可飞船停泊成了问题,只能在静止柱段停泊,或让环形区停转。 未来的外框架滚筒,坏掉几个电机也不会停转,框架提供了飞船停泊位,不影响内部滚动(像洗衣机),同时外框架及太阳能、散热设备,也能为生活区提供额外的防护。 缺点是重力不行,受限于直径,这个滚筒在转动中模拟0.15g以上的重力时,人体会感受到明显的侧向力,站着站着就歪了,结果日常重力只有0.085g,这跟在亚轨道飘着也没什么区别了。 不过即使0.1g都不到,至少比零重力更适合人类。 升轨前,未来空间站需要把原有工作平台,送到滚筒内测停泊,并进行大量固定工作,以实现一体化升轨。 时间很快来到十二月,燃料储备量达到1600吨后,未来空间站执行升轨动作。 现在的未来空间站,总重量相当于当初开采的小行星的八倍左右,1600吨燃料,也只够把它送到两千一百公里高度,甚至还用了新式发动机。 丹鸟,这大概地表在发动机方面留下的最后一份遗产。 丹鸟是验证型大气往返发动机,下降到三万米高度,可以开启外部进气,转为超燃冲压模式。 不过也还是花架子,大气内比冲、推力、可靠性,做得都不好,唯一能看的是在外层空间比冲能达到480,接近氢氧发动机极限。 480比冲真的不算低,常规火箭第一级为了追求大推力下的可靠性,比冲往往三百都达不到,丹鸟在大气往返和部分变形功能下,能把真空比冲做到480秒,几乎集成了c国在氢氧发动机方面的全部成果。 很可惜,在外层空间,还是核动力和等离子比较有前途。 旱魃的核动力比冲已经破千,等离子推进器推力虽然小,但算比冲能上万。 所以丹鸟相对于实用,更多的还是配合相关资料,给太空人提供个发展参考。 未来空间站完成升轨后,地表就不再为三站系统提供资源型和设备型的补给,只供应机械硬盘数据库、以及太空自给率仍然不足的肉罐头、肉干类储备。 新发的数据库,就不再是以往的人类文明种子了,按纯知识类、带解说知识、视频讲座等等排序,能送多少不知道,反正一边搜集整理一边往上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