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的少年_第四章 乐之理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乐之理 (第2/3页)



    舞者分列行进,跟随武王向南而行,表现大战获胜,武王向南巡视。此段曲调平和,再无杀戮之意。

    第四段,虢国太子姬怀演唱歌诗《般》: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

    嶞山乔岳,允犹翕河。

    敷天之下,裒时之对。

    时周之命。”

    舞者们放下手中的武器,几名舞者伏下身子,让武王拾阶而上,以示武王登临高山。其余舞者散落四周,或跪或卧,瞻仰高高在上的武王,以示天下臣服。此段乐曲充满欢欣喜乐之意。

    第五段,毛国太子姬晟演唱歌诗《时迈》:

    “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

    薄言震之,莫不震叠。

    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载戢干戈,载橐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舞者再分成两行,变化出各种繁复的队形,最后又在左右两边,静止跪坐。这是表现周公、召公分治,协助武王治理天下的功绩。此时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第六段,仍是王弟姬怅演唱歌诗《桓》:

    “绥万邦,娄丰年。

    天命匪解,桓桓武王。

    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舞者重新集合,回到原位,排列整齐,表示对天子的尊敬。全乐至此结束。

    一曲《大武》演练完毕,空气中充满了庄重肃穆之意,连外面的鸣蝉似乎也被这意境影响,没有了声音。众人都精神振奋,慵懒之意一扫而空。这时有人才发现不知何时外面的天色阴暗了下来。

    师归又环视了一圈众人,平静地说:“诸君——这,就是乐的力量。”

    下课之后,师归让二年生们先行离去,留下一年生来归置保养课上所用的乐器。师归站起身来,驼着背在一年生之间往来逡巡,为他们提供指导。

    仲祁走在后面,见人走得差不多了,便走到师归身前,行了一礼道:“先生此时可有空闲?学生有事请教。”

    师归见是仲祁,点点头,带着仲祁回到自己席前坐下。

    仲祁面向师归正襟危坐,问道:“学生最近在预习六乐的乐谱,发现从《云门》、《大卷》,到《大咸》、《大韶》、《大夏》、《大濩》,以至于《大武》,越排在前面的,其所用乐器越少,乐曲越简单,越排在后面的,所用乐器越繁多,乐曲越复杂。为何我们入辟雍馆学习乐课以来,是按照一年学《大武》,二年学《大濩》,三年学《大夏》,四年学《大韶》、《大咸》,第五年才学习最简单的《云门》、《大卷》?不是应该从最简单的学起,待技艺纯熟之后才学习更复杂的吗?何以我们是从最复杂的学起,最后才学习最简单的呢?”

    师归欣慰地笑了,道:“你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足见是有认真的在预习。我先来问问你,六乐都成于何时?”

    仲祁道:“《云门》、《大卷》成于黄帝时,《大咸》成于唐尧,《大韶》成于虞舜,《大夏》成于夏禹,《大濩》成于商汤,《大武》是武王克商后,命周公所作的。”

    师归道:“《云门大卷》成曲最早,上古时期,乐曲简单,乐器稀少。随着千年以来的不断发展,乐器逐渐增多,乐理逐渐成熟,乐技逐渐提高,乐曲也逐渐复杂。可是,乐之一道,乐器、乐技乃至乐舞,都只是末节而已。乐的根本,在于乐德。”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要用简单的乐器和乐曲,演奏出古曲中的乐德,这不是‘技’的层面能够做到的,需要乐师有成熟的阅历和乐感。所以,成曲离我们最近的《大武》,虽然乐器和乐曲最复杂,但却是你们从‘技’的角度可以习练纯熟,最容易掌握的。随着你们年龄增长,技艺更熟练,阅历更丰富,心智更成熟,乐感有所累积之后,才能去学习其他更早的乐曲。——如此说,你可明白了吗?”

    “谢谢先生指点。”仲祁伏身道:“学生明白了。”

    师归点点头,问道:“你的祭舞习练得如何了?”

    仲祁道:“多亏有先生的帮助,让我能有一个能单独习练的场所,虽然现下习练的还是不好,可是已经比之前有所进步了。”

    师归道:“你们陶国和沁国的祭舞,从黄帝时传承至今,很是难得。我看了你写给我的鼓谱,端的是中正平和的大方之乐,可以想见你们的祭舞何其神妙。只是限于你们族中的规制,祭祀时外人不可以得见。唉,不能见识此舞,于我而言,实在是人生一件憾事。”言罢,脸上满是惆怅之意。

    仲祁道:“明年即是我族的大祭之年,届时学生将继承祭祀之职,在祭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