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令(肆)_第19章 长宁庆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章 长宁庆寿 (第1/6页)

    三日后,到了长宁节的正日子,宫中上下更是紧张而忙乱,杨媛主持一应宫内事务,宰相王曾主持宫外事务,又兼契丹等各国使节都奉了国主之命,前来朝贺长宁节。

    晨起,赵祯便换了大礼服,然后等到吉时,率百官进入崇政殿相候。

    刘娥晨起后,已经在崇徽殿先受了杨媛率后宫诸妃嫔的朝贺,然后再驾临崇政殿,受了赵祯及朝臣们的朝拜礼。这还是依三日次预祝一样,先是官家上寿,然后是燕王率宗室上寿,再是王曾率文武百官上寿。

    百官上寿毕,又是鸿胪寺引各国使节上寿。此时真宗多年来以信奉天书为由,大兴庆典神祀的成果已经渐现成效。

    太后长宁节万寿之期,那些天南地北远邦小国纷纷前来朝贺,除辽国在天圣元年就开始一直派使臣来贺以后,更有党项、大理、高丽、疏球、安南等国,正是“万国衣冠朝娥眉”。

    本年,新来自吐蕃王朝的赞普唃厮啰率宰相李立遵前来朝贺,请求归属大宋之下。

    唃厮啰是吐蕃王奥松之后裔,但自他出生时,吐蕃王室便也如同那唐代末世一般,宗室争权,部族厮杀,再加上党项等其他周边部落的侵占,早已经不复当年。唃厮啰流落民间,出家为僧,“唃厮啰”此名即为“佛子”之意。后为部落大首领温逋奇及李立遵所迎立,这位佛子赞普这些年来一手讲佛法,一手执兵戈,文武并用,将已经四分五裂的吐蕃各部一一收伏,渐成统一之势。

    只是吐蕃六谷部历年来四分五裂,积弱已久,旁边却是在大宋和大辽纷争之间渐渐崛起的党项部。党项西平王赵德明之子元昊,年纪虽轻,却是野心犹强爷胜祖,对吐蕃也早存侵吞之心。唃厮啰为求自保,于是率众远赴大宋,自请归附。

    这真是太后的长宁节绝好的贺礼,党项赵德明虽然已经弃辽归宋,但是实力仍在不断壮大。吐蕃来归,正是对党项赵德明最大的牵制。

    太后下旨,许吐蕃唃厮啰每岁来贡,纳入大宋保护之下。至此,西北至党项、吐蕃、北至辽国、东北至高丽等国、东南至琉球等国、南至安南等国、西南至大理等国,均已经邦交安定,岁岁朝贺。

    朝贺完毕,礼乐齐奏。太后退出崇政殿,回到内宫崇徽殿。此时,邓国与随国两位大长公主率皇室诸公主、郡主、县主等,楚王妃李氏率诸府王妃、宰相王曾夫人率各命妇也依次上前朝贺。

    内外朝贺完毕,太后下旨开宴。此时内宫外宫,设了上千桌酒宴,大宴群臣。此中热闹,一时也不及尽说。

    时已近晚。长宁节与上元节相近,上元节又是京中最大的节日,因此早有旨意,今年原定在上元节的花灯,都改在长宁节时盛放。

    华灯初上时,太后带着官家,率百官和各国使节,登上宣德门的城楼,欣赏着汴京城的花灯。

    那些各国使节,只登上宣德门城楼,便觉得眼前一亮,顿时瑶台仙境出现面前,禁不住发出此起彼伏的赞叹之声。

    整个汴京城的繁华出现在眼前,流光溢彩,华光满目。在宣德门上居高临下一眼望去,可以全部清楚地看到搭制在宣德门外以及宽约两百步的御街两边几十座鳌山灯楼。

    御街上的灯汇成了海洋,不但鳌山灯楼上有着龙凤呈祥,百鸟百兽等各式花灯,更是整个汴京城的百姓,也投入了这场繁华之中。各家各户门前楼上,手提杆撑,都是各式各样的花灯。

    又有可以升空的孔明灯,又有可以变幻不已的走马灯,又有高达数丈的百层类,又有可以整队人舞动的龙灯。尤其以鳌山灯楼上的龙凤等巨灯,其口、眼、耳、鼻、鳞甲、羽翼之间皆嵌着大大小小的灯盏,或盘或翔,皆昂首向天,有飞升之势,又有各式组灯字灯,有成组的天下太平灯、普天同庆灯,有单独的“福”字灯,“寿”字灯、“喜”字灯、长方胜灯、梅花灯,海棠灯,有制作繁复的孔雀灯、狮子灯,有的大至数丈方圆,有的小到可以袖珍。仿佛是天上人间诸景诸象,都被复制在满城花灯中了。

    此时太后和百官所站的宣德门楼,自然挂的是全城最华丽贵重的花灯,中间挂的那一对琉璃灯更是那价值连城,据说是用玛瑙和紫石英捣成粉屑,煮成糊状,再加上香料,反复捏合而成,这两盏琉璃灯挂在琼楼玉宇的最高处,晶莹透明,宛如平空升起两轮明月。用金银珠玉串成的流苏坠穗,也挂在宣德楼的四角,微风一过,敲金振玉,仿佛从天上蕊珠宫阙飘来一阕阕仙乐。

    太后等人一登上宣德门楼,赏花灯的百姓们皆已经看见,都一齐跪下欢呼:“太后千秋,长宁万寿。”

    刘娥仰首看着碧空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