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九章 科举月来临 (第2/2页)
虽然吴县和长洲县很近,但如果等长洲县开启城门后,再赶去考试院点卯,时间上就有点来不及了。 所以吴县的考生都会提前去长洲县投靠亲戚,租住民房,或者住进客栈,人口达二十万的长洲县,消化区区两三千考生,还是绰绰有余。 秋林禅寺这块土地原本属于吴县县衙,后来捐给了寺院,寺院投桃报李,也愿意为吴县官府解决士子的住宿问题。 历届科举的吴县县士都是住在这里。 禅寺的后花园亭子里,范宁正和苏亮、段瑜品茶小坐。 在县学的茶社学习了两年多,范宁学会了点茶,这是宋朝文人的基本社交技能。 一般书香门第出身的学生,大多在七八岁学会点茶。 苏亮低头嗅了一下茶罐,笑道:“居然是凤茶,你小子从哪里搞来的?” 龙茶和凤茶是茶中顶级,宋朝茶饼的优劣并不是仅仅是产地那么简单,后续制作,甚至保养也极为重要。 像龙茶和凤茶,它们本身也是建州茶,如果制作上乘考究,便能称为的乳、石乳和白乳,也就是茶饼的第四、第五、第六个等级。 关键还在于养茶,养了三年茶,保持色香和品质不变,这时茶就能升为第三个等级,京挺。 至于龙茶和凤茶,那至少要精心养十年以上,浓郁的茶香沉淀下来,以至于泡水十遍,茶香依旧回味无穷,这才是茶中极品。 朱佩在临进京前送给范宁三块茶饼,范宁是后来才知道朱佩送给他的,居然是凤茶,这颗是皇宫的贡品,也只有京城达官贵人才有机会享用。 顶级茶楼最多也只用京挺,而在京城矾楼可以喝到凤茶,但一盏凤茶至少要掏二十两银子。 很多富商豪门去矾楼喝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尝一尝凤茶的滋味。 范宁笑了笑,用茶匙舀了一平勺茶。 舀茶是点茶的一个极重要环节,茶少汤多,就达不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茶水表面就起不了白沫,称之为‘云脚散’。 相反,舀茶太多,茶汤表面浓稠如粥,茶水表面也起不了白沫,这叫做‘粥面聚’。 茶必须要不多不少,把握适量则靠经验,范宁也是失败了多次才渐渐找到感觉。 茶末放入兔毫黒盏,然后倒入少量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一定要搅拌均匀,这是茶汤能否细腻的关键。 下一步就是点茶的高潮,倒水。 一般是左手拿汤瓶,右手拿茶筅。 范宁提起汤瓶向茶盏中倒水,一条热气腾腾的细线从茶嘴里喷了出来。 点水的要点是手要稳,落点要准,要有节奏,沸水必须在一个点注入茶盏,这就不会破坏茶面。 而右手的茶筅要迅速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它起汤花,也就是泡沫,真正的点茶高手会让汤花变得千姿百态,或动物,或鸟禽、或花朵。 ‘禽兽鱼虫花草之属,纤巧如画,须臾即散灭。’ 这叫做分茶,只有点茶高手才做得到。 北宋第一点茶高手,西湖南山净慈寺的南屏谦师据说能在茶面上绘制西湖山水,被称为‘三昧手’。 苏东坡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现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当然,范宁还远远到不了分茶的境界,绝大部分读书人都办不到,倒是顶级茶馆的头牌茶妓反而能做到。 文人斗茶,一斗汤色,二斗水痕,汤色是指谁点出的茶更浓白。 而斗水痕其实就是比泡沫, 谁点出的泡沫越多,时间越持久,水痕露出的时间也就越晚。 很快,茶盏中的泡沫出来了,竟然越涌越高,就像啤酒起泡一样,泡沫已漫过了茶盏,却不流下去,牢牢挂在茶盏边檐上,最后竟成了一个半球形。 段瑜和苏亮一起拍手夸赞,“好一个雪沫如球,难怪张教谕夸你点茶进步最大。” “阿弥陀佛,小官人点的好茶!” 三人回头,却是秋林禅寺的住持大藏法师。 三人连忙起身行礼,范宁谦虚道:“法师过奖了!” 大藏法师笑眯眯道:“我只是路过这里,顺便告诉范小官人,前院有客人来访!”